close
文/iThome (記者) 2009-05-06
缺乏中高階幹部,以及缺乏部屬與上司之間的信任關係,也是把領導人拖累成事必躬親型經理人的關鍵原因。
這年頭大家都在談創新。專業一點的文獻,已經把創新分門別類成好多種類,例如漸進式創新、跳躍式創新、組織內創新、組織外創新……這麼多種讓人眼花撩亂的創新方式,幾乎讓專業經理人弄不清楚自己是在創新還是在創造名詞了。前一陣子,我認真看完《郭台銘語錄》之後,心裡漸漸有了一些想法,這些創新,其實都只是招式,最終的根源是什麼呢?應該源自於人,源自於領導,源自於壓力。

知名歌劇中有一段話:幸福的家庭只有一種,悲劇的家庭背後則有很多很多的故事。企業之所以成功,只有一種,就是有良好的領導者,之所以失敗則有太多太多的因素。

方向正確,是企業經營最重要指標,這是領導人的責任。但是企業內部常常有太多瑣事,造成領導人必須東奔西跑去滅火救難,甚至傷腦筋在沒有意義的事情。這種慢性疲勞的轟炸,持續折磨著領導人,直到領導人變成經理人,只顧執行,然後企業開始失去創新與速度,最後面臨困境。這種惡性循環屢見不鮮,而且,一旦領導者開始把事情攬在自己身上,他就會變成一個超級磁鐵,把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吸過來,然後自己累垮了,企業也不見得有績效。

心理受傷,是領導人轉變為經理人的主要關鍵。最直接的受傷,來自於精英部屬的衝擊。我們常常看到很多資深管理者,提到不要用最好的人才,而要用可用好用的人才這樣的理論,這種想法肯定是受到深深折磨之後所產生的畏懼感與保護心態。

有很多雄心萬丈的領導者,找了學歷最高的人才,建立了一流團隊,但是最後錢燒完了一事無成,於是下了一個結論:學歷無用,人才失控。這樣對嗎?Google號召天下最優秀的人才加入,高科技公司只用一流的研發人員,鴻海也是不計代價地在爭取最好的人才。這些賺錢的公司,在在顯示並且證明,最好的人才可以創造門檻與競爭力。那麼為何我們卻在一次、兩次、三次失敗之後,就下結論說高檔人才不好用?接下來,領導者是否就要事必躬親,最後把自己累趴了?

自古英雄惺惺相惜,具有領導魅力的老闆,天生就會吸引優秀的人才。但是主管與部屬彼此的遊戲規則,溝通方式,還有企業文化等等卻沒有在第一時間建立,導致團隊自己做自己的,如果老闆天縱英明,還能拉緊韁繩(一般都是以財務作為管控手段),就還不至於出太大問題,但仍然會發生目標設定錯誤,做很久、燒很多錢,產品仍然做不出來,或者根本就是在做一些與企業本業無關的產品。當這種情況發生時,領導者會覺得被這些人騙了,但事實上我不認為有任何人一開始就想騙人,大多數我們看到的案例都是方向不對(例如選擇錯誤的技術),或者是目標不對(目標設定太遠大,遲遲無法量產)等等。這類問題,在沒有紀律、缺乏良好文化的企業尤其嚴重。

缺乏中高階幹部,以及缺乏部屬與上司之間的信任關係,也是把領導人拖累成事必躬親型經理人的關鍵原因。講穿了,就是沒有自己的班底啦!古諺有云:「打虎捉賊親兄弟」,缺乏班底,就很難帶兵打仗,也就因此常常會因為不經意的動作,造成主管與員工的猜忌。我見過比較多的現象是舊班底因為理念不和而求去,或者因為納入新人才,造成舊班底內鬨的狀況。一個領導者如果沒辦法調和底下的人才一齊努力工作,那就肯定會面臨班底動搖的現象。一旦失去幹練的部屬,自己就得重新訓練一批,或者親自上火線,但這樣都會讓自己失去長遠的目光與思考的品質,而成為執行的機器,為了每天每週發生的事情著急匆忙。

對員工的表現失望透頂,但又對驅策員工無能為力,也是很嚴重的問題。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企業發生「笨蛋暴增」問題之後,也就是短時間內找太多人進來,來不及做完整的教育訓練,反而衝垮內部企業文化,組織失去紀律與效率。

當領導者對員工表現不滿,但又無能為力時,只能選擇自己變成經理人,重新把員工帶起來。至於變成了經理人的領導者,日後是否還有能力回神,用領導者的角度來進行更遠的規畫呢?如果重新建立的班底執行力還足夠的話,基本上還是可以的。

不過我們常說,領導者必須要有能力激勵員工,透過宣傳企業的願景讓員工願意投入工作,建立上上下下的信任關係。當領導者變成經理人的時候,是先失去了願景才變成經理人的?還是先變成經理人才失去願景的?這不得而知,不過當領導人開始把目光放在日常瑣事的時候,他就失去規畫願景的能力了!

對一個領導者而言,似乎該選擇的是「我們應該讓過去的事過去,才能迎向未來」,而不是自己操盤,總是要容忍部屬與幹部的錯誤,才有辦法建立起訓練有素的班底。畢竟方向正確,已經是成功的一半,判斷方向制訂目標的工作,必須心無旁鶩地分析大量資料才能做出正確決策,讓瑣事來擾亂正事,實在沒有什麼道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arks 的頭像
    Tarks

    蜂鳥的生活知識網

    Tar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